SH 600392

盛和工匠风采录 —— 四个人的二十年 2023/01/18

童德贵
(童德贵)


2003年12月31日一大早,童德贵接到通知,让立刻前去五通桥金粟镇的乐山盛和上班。虽然对这个工厂并无了解,但出于对领导的信任,童德贵二话没说就骑上自己的摩托车跟着几位同事一同从峨眉来到五通桥。岁末天寒,几个人骑着车迎着湿冷的空气,一路闪躲旁边呼啸而过的货车,仿佛春运的摩托车大军赶着回老家一样。不同的是,他们不是骑车回家,而是赶去一个自己并不确定的工厂和未来。

回忆起这段往事,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童德贵讪讪一笑:“那时可是冷惨了。来到乐山盛和厂里,整个厂区乱成一团,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我和几个同事一起,找了几块木板几床薄被,将就着在办公楼一楼凑合睡了。那个冷啊!”

童德贵对2004年元旦的冷抱有一种执念。毕竟那是他对乐山盛和的第一印象,而他在潮湿的地板上整整睡了一个冬天。不过,对于这个一米八的壮汉而言,这也不算什么。虽然是家里的小儿子,栽秧子打谷子什么粗活累活都干。“农村娃醒事早。”童德贵说,“家里还算重视教育,七个兄弟姐妹都上到了高中;到我,家里实在供不起,高中读了一年就出来干活了。”

一开始,他去了牛华碱厂,后来去了峨眉科盛。在峨眉科盛,童德贵的工作引起了领导的注意。“那时中专生还很吃香。厂里有几个中专生,但耍心很重,不舍得干活。每天领导来车间,看我舍得干,就记下我了。”再后来,2003年的最后一天,他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来了五通桥,被安排去了化学法车间。

接下来的半年,厂里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快速变化。童德贵凭借多年基层一线摸爬滚打的经验,让他在工人们中自然生成了某种信任。“工人不认什么大道理。”童德贵说,“他们信任我,所以我也要对得起大家。”


张映明、霍香玉夫妇
(张映明、霍香玉夫妇)


在童德贵还蜷着身子睡在潮湿的办公楼时,张映明和爱人霍香玉经人介绍来到了乐山盛和。2004年2月23日,两口子来到乐山盛和上班。与童德贵的印象不同,他们觉得乐山盛和各方面还“过得去”。丈夫张映明沉默寡言,妻子霍香玉倒是性格爽利。两人本是绵阳人,在外打工多年。这次亲戚介绍来到乐山盛和,也没想着在这里安下心。“毕竟见着外面那些厂起起伏伏的多了。农村人,根子毕竟在土地上。”霍香玉说。霍香玉对厂里一个蒙古包一样的东西颇有印象。那是一个倒烟窑,用来烧产品的。“每次走进去头发都竖起来了,手套上的胶皮都是灰,进出一次,身上都得湿透,温度太高了。”霍香玉说。

霍香玉当时不知道的是,这个土里土气的蒙古包正是杨彦海一手建起来的。


杨彦海
(杨彦海)

不同于童德贵和张映明夫妻,杨彦海在乐山盛和创建之初就亲身参与了,他可是“元老”。2001年7月24日,家住岷江岸上一片滩涂地边的杨彦海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他们在杨彦海家里画着图纸,规划着一个新厂。从这群客人的描述中,杨彦海记住了“乐山盛和”几个字。

后来杨彦海受邀来乐山盛和厂里上班,但他心里却犯起了嘀咕。杨彦海自己做生意,每天起早贪黑,就睡三个小时,日子虽然辛苦,倒也自得其乐,每个月算来下也有两千多元的收入。“当时进厂里每个月才三四百块钱。远不如我自己做生意。”杨彦海说。话虽如此,2002年正月初三,乐山盛和正式开始报名招工,杨彦海还是来了。“我就抱着帮忙的心态。”杨彦海说。长期在集市之间游走,和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他练就了一种精明。

接着,他就招呼着和大家一起建立起了乐山盛和的第一个车间——化学法车间。“那会子车间下面垫的都是钢板,现在可好多了。”半年后,厂里工资涨到了五六百元。这时,杨彦海下定决心就在厂里干。“做生意风险太大,那会儿养猪基本是亏本的。”杨彦海说。

慢慢地,乐山盛和的工厂逐步成型,杨彦海看着库房、机电车间、推板窑、萃取车间建起来,一个工厂现在像模像样了—— 也就是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片的油菜花地。“我是真正看着乐山盛和从纸上建设起来的。”对此,杨彦海很自豪。

童德贵进步很快,他喜欢乐山盛和。在和同事们度过艰苦的2004年上半年后,他把04-08年这段时间定义为“忙碌”。当时工作很辛苦,没有专职的搬运工,各种矿、氯化稀土日夜不停地投入车间,在高温高噪音的淬炼下进窑、出窑。童德贵和同事们几乎天天从事着繁重的劳动,年复一年,不经意间他们等来了稀土行业的春天。到了2013年,盛和资源上市成功,乐山盛和的生产环境也实现了飞跃,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重体力劳动几已绝迹。杨彦海手把手建起来的“蒙古包”拆了,MVR等现代化环保设备矗立起来。整个工厂已焕然一新。

自动化虽然提升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劳动负担,但哪有止步不前的工厂呢?“后来也不轻松。”童德贵说,“乐山盛和的一步法虽然获得了四川省科技创新一等奖,但是和实际大规模生产结合还需要匹配,那时卯足了干劲;再后来,又从四川矿干到了美国矿。”

童德贵自认为不是专家,但是毋庸置疑,在化学法的操作工艺上,他是一把好手。甚至一些友厂的设备调试和技术支持,也会请上他去。

张映明和霍香玉一直在化学法车间一线,他们伉俪情深,是有口皆碑的模范夫妻。夫妻俩性格朴实,生活简单。回忆在厂里工作这么多年,他们很庆幸自己的坚守,要问什么事情印象最深,那可能就是每年工资都在不断的上调。他们在绵阳老家起了三层小楼,儿子在成都工作,日子也是有滋有味。

杨彦海和他的爱人、儿子都在乐山盛和厂里工作,儿媳也曾在厂里干了三年。闲暇之余,他钓鱼取乐,着迷于这项闲适的爱好。他已经换了三辆车,对于一个步行五分钟上下班的家庭,显非必要。

童德贵全家也都在厂里。作为既操心管生产又要操心管人的车间主任,他想的自然更多些。他也喜欢钓鱼,但却分身乏术,更何况他还有三个孙子。他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二十年,乐山盛和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一家受人尊敬的稀土企业。乐山盛和的员工们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进厂工作的村民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家里种上几亩茶叶,每天开开心心上班,一年下来也是10多万的收入。超过70%的员工都已置业买房。一个蒸蒸日上的企业给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杨彦海的2001年7月24日,童德贵的2003年12月31日,张映明、霍香玉的2004年2月23日。在这风云激荡的二十年里,日与日、月与月,甚至年与年的记忆早已交织融汇,但他们却始终牢记着梦开始的初心。